VR技術助病人復康 兼訓練醫生

本港醫療系統逼爆,一班醫護人員都想盡辦法利用科技,除提升病人的醫療體驗,
亦可以提高效率。醫管局昨舉行的研討大會上,醫護人員和研究員紛紛提出科技應用,
包括以虛擬實境(VR)幫助腦創傷病人康復和訓練醫生、利用手機App檢測癌症病人
體內殘餘輻射,以及在出院後助髖關節骨折長者在家做運動。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文偉光,昨介紹訓練腦創傷病人認知等能力的VR遊戲;
他稱遊戲以日常生活為背景,例如要求病人尋找虛擬的家中物品、到商場購物,
或當餐廳侍應推介食品,藉此訓練前瞻式記憶,例如特定條件下才啟動的記憶和行動,
如晚上7時要食藥,遊戲能訓練執行力和解難能力;而VR遊戲令腦創傷病人腦部
感受到真實環境,做錯也不會遭斥責,可加強他們練習的意願,較傳統治療效果更佳。

癌患體內殘餘輻射 用App檢測

VR技術對於訓練醫生都有幫助。伊利沙伯醫院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冼佳卓介紹,
醫院去年起運用VR系統,教導實習醫生正確的抽血程序。負責開發系統的理大
工業系統及工程學系專任導師鄧育明表示,VR能夠應用在多種訓練,如他們正開發
訓練醫生向病人講解醫療程序的系統,及模擬人體解剖的學習工具。

瑪麗醫院則開發了新檢測癌症病人體內殘餘輻射的方法,臨床腫瘤科高級物理學家
鄧年輝稱,其團隊研發出的手機App,可把檢測儀器置於房間牆上,並連接房外的
Wi-Fi儀器,當病人站在儀器1米外,職員就能在手機App收到輻射水平資料,若水平
合格則可列印標籤,不需待簽就可出院,減少職員風險和加快病床流轉。

大埔醫院一級物理治療師劉建明則稱,髖關節骨折在長者中很常見,他們出院後要
持續做復康運動才能真正痊癒。新界東醫院聯網團隊遂開發了手機App「髖健通」,
內有髖關節骨折的相關資料、不同復康運動的示範短片和照顧者提示,另又提供
復康日誌功能,供長者或家人按時治療,及讓治療師安排療程,讓病人出院後
都能有妥善照顧。

編輯:林子豐

美術:陳超雄

晴報

伊利沙伯醫院引入VR技術培訓實習醫生

伊利沙伯醫院與理工大學合作研發虛擬實境技術,讓實習醫生戴着
VR眼鏡練習血型配對等程序,可以增加練習次數,並減輕兼顧培訓的
專科醫生壓力。

戴上VR眼鏡進入虛擬病房環境就可以練習,為病人抽血做血型配對。

伊利沙伯醫院與理工大學合作研發虛擬實境技術,並購入四套VR眼鏡,
在去年十月開始供實習醫生練習。

在傳統的訓練模式,一個專科醫生有時要帶着七、八個實習醫生做訓練,
每節培訓時間有限。有實習醫生稱,以往會擔心練習不足。

醫院指,配合新科技培訓,還可減輕專科醫生要兼顧培訓工作的壓力,
醫院正計劃在VR加入更多培訓項目。

VR的模擬培訓在現時的技術未能加入病人的反應,所以適合用來培訓
着重程序的工作,一些着重與病人溝通的訓練仍然需要用傳統方式進行。

Now新聞

香港理工大學主辦-全港中小學產品設計大賽2017-18

「全港中小學產品設計大賽2017-2018」活動橫跨整個學年。而頒獎典禮己於5月26日圓滿結束,為活動劃上完滿句號。是次比賽反應十分熱烈,吸引超過100多間中小學報名,當中84支隊伍成功入圍。比賽設有「小學組」和「中學組」兩個組別,組內再細分智能家居、穿戴科技、衛生保健或復康產品,適合不同興趣的同學。

產品設計大賽的場面熱鬧,出席嘉賓包括香港理工大學、香港電腦教育學會(HKACE)、資訊科技領袖協會(AiTLE)和各參賽學校的代表。一眾評審皆認為同學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他們的創意和日常生活的觀察。頒獎典禮當日,所有組別將製成品展示於理工大學校園內,先由同學們現身說法,讓專業評審充分了解作品後即席評分。在比賽前,為了確保同學們學以致用,主辦單位和理工大學合作舉辦八場工作坊,內容涵蓋編程,立體打印、電子積木和產品設計概念等等,務求讓參賽同學掌握基本設計和編程技巧,方便在測試產品時因應需要作出改善。情況有如為學校提供的到校授課服務,讓同學親身體驗每種教材的用途和操作方法。是次比賽讓同學一展所長,以科技推動生活,過程中充分體驗STEM教學的實際用途。

Educators 教育家報